荐读:师徒三代教育泰斗告诉你:学编程到底在学什么?

  导读:极客晨星的微信公众号上最近发了一篇文章《师徒三代教育泰斗告诉你:学编程到底在学什么?》,篇幅不长,但整篇都是干货,为我们梳理了少儿编程的发展历程,揭示了为什么学习少儿编程的底层逻辑。这3位儿童教育学家,教育理念一脉相承,师徒三代人的故事跨度近百年。分别是儿童心理学家让·皮亚杰,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西蒙·帕普特和米切尔·雷斯尼克。正是有了让·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奠定基础,才有了西蒙·帕普特发明的第一代图形化编程LOGO语言,接着有了米切尔·雷斯尼克发明的Scratch语言,有了人工智能、互联网,有了美国的电脑从娃娃抓起运动,也有了今天全中国少儿创客和软件的编程,客观上促进了STEAM教育的蓬勃发展。

  皮亚杰首次概括了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:感知运动阶段(0~2岁)、前运算阶段(2~7岁)、具体运算阶段(7~11岁)和形式运算阶段(11岁以后)。该理论成为了发展心理学史上的最重要里程碑。

  为了让孩子感兴趣,Logo用图形界面和简单的语句就能让孩子学会编程,今天非常红火的Scratch 软件算是第二代。在西蒙看来,孩子学编程不是学习代码,而是计算机语言背后的逻辑、迭代、控制思维,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米切尔·雷斯尼克教授注重在编程创作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,由此提出了4P理论,引导创造性学习。他认为,培养创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那些富有热情(passion)、能与同伴(Peers)合作、并以游戏(play)精神工作的人组织起来,对他们自己创造的项目(project)进行研究和开发。——这就是米切尔·雷斯尼克教授提出的4P引导的创造性学习的精髓。

  阅读全文:师徒三代教育泰斗告诉你:学编程到底在学什么?